1.育雛期間,保活是首要任務。要提高雛雞保活率,必須保證育雛的環境條件,供給營養全面而平衡的飼料,嚴格執行防疫和疾病防治措施,就可減少雛雞死亡數,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生產中,必須采取以下六項綜合措施: 嚴格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
大群密閉飼養的雛雞,稍不注意就容易得病,尤其是馬立克氏病、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炎、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這些傳染病一旦傳染開來,就很難控制,將會造成整個雞群乃至雞場毀滅性損失。因此,應本著預防為主的方針,按照免疫程序進行主動免疫。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據本場或本地區病原微生物種類不同而異。引進雞苗時,須向供種單位索要有效的免疫程序,如當地沒有某種傳染病流行,應暫不接種此種疫苗,以免因接種疫苗而污染了這個地區,只有發生和流行過某種疾病,才能使用此種疫苗進行預防接種。
2.加強消毒管理,及時藥物預防 孵化室、育雛室、種蛋及各種用具消毒不嚴,會使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通過閉合不好的臍孔侵入卵黃囊感染發炎引起臍炎,因此,應用福爾馬林熏蒸的辦法對孵化室、育雛室、種蛋及各種用具進行消毒。另外,對大肚臍雞要單獨隔開,用高于正常雞體溫2℃~3℃的室溫精心護理,且在飼料中添加治療量的抗菌藥物,通過加強飼養管理來降低此病的死亡率。
雞白痢是造成雛雞死亡的首要因素,球蟲病也是育雛期間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此兩病癥的流行病學,在3周齡以前的飼料中應添加抗菌藥物,以預防白痢病的發生。15日齡后就應該預防球蟲病,尤其在飼養密度大、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必須用藥物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30×10-6至60×10-6的氯苯胍等藥物。所用藥物一定要稱量準確、攪拌均勻,以免發生藥物中毒,而且一種治球蟲藥物在使用1~2年后要更換一次新藥,防止產生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