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濕度平穩,加強通風換氣
若育雛時保溫不好,室內溫度偏低,則雛雞較長時間內難以維持體溫平衡,嚴重者會被凍死;若室內溫度過高,偶爾打開門窗通風換氣,也容易導致雛雞感冒。室內空氣污濁,通風換氣不夠,溫度忽高忽低,急劇變化;使用潮濕、污染的墊料和霉變飼料等是導致雛雞發生肺炎的因素。有的強調保溫,空氣不流通,導致雛雞被悶死;有的用高功率燈泡保溫,因溫度過高而熱死雛雞;溫度過高、濕度不夠可導致雛雞脫水,腳爪干癟。這都是由于沒有調節好育雛室內的溫度、濕度和空氣,造成育雛環境惡劣,給雛雞帶來生長遲滯、死亡的后果。以上幾個因素中,溫度最為重要,育雛期所采用的溫度,隨季節、氣候、育雛器種類、雛雞體質、日齡等情況靈活掌握,在保持育雛室溫度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通風換氣,但切忌賊風和穿堂風,避免冷風直接吹到雛雞身上。濕度對雛雞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前10天室內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中后期注意防潮。
2.適時初飲開食,供給全價飼料 大批飼養的雛雞,由于運輸時間過久或準備接種疫苗,使雛雞初飲時間推遲太久;或雛雞不會飲水或飲水器孔堵塞,或飲水器太少,致使雛雞飲水不及時,雞體失水過度等引起雛雞脫水。主要表現為體重減輕、腳爪干癟、抽搐,最后衰竭、癱瘓而倒地死亡。剛出殼的雛雞應在24小時內飲水,使它在并不感到口渴時就開始飲水,促進其新陳代謝,就不會發生狂飲瀉死和脫水癱斃的現象。外運雛雞應在入舍3小時內飲5%的葡萄糖和0.1%的維生素C溶液,以增強體質,緩解應激,促進體內有害物質的排出。 飼料品種單一,某些營養成分缺乏或不足,容易引起各種營養缺乏癥。如玉米中含鈣少,磷也不足,長期使用這種飼料雛雞會發生骨骼畸形、體質減弱;維生素D缺乏,則容易引起發育不良,喙和骨軟弱且易彎曲,腳腿軟弱無力或變形;硒和維生素E缺乏時,易患白肌病。我國許多地方土壤缺硒,這些地區生產的飼料中也缺硒,因此,必須注意在飼料中添加硒的化合物。對于營養缺乏疾病如果不采取治療措施,會引起大批死亡。所以,凡有條件的地區和飼養場,應按飼養標準供給優質全價平衡日糧,如條件受限制,則應采用多種飼料混合飼喂,使營養得到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