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飼養應從那幾個方面管理
根據雛雞的特點,在滿足營養需要和嚴格防疫衛生的前提下,雛雞的管理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飲水
1~2周齡內的雞要飲涼開水,水溫與室溫相近,禁止飲用涼水,防止斷水、缺水。自由飲用,但也要常更換水。雛雞運到雛舍后,首先應是飲水2~3小時,水溫以20℃左右為宜,在飲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和0.1%的維生素C,可降低雛雞的死亡率,也可在飲水中加入0.05%的高錳酸鉀或其他藥物,促進卵黃吸收和腸道消毒。以后保持自由飲水。
2開食
雛雞第一次吃料叫開食。雛雞飲水后就可以開食了。雞雛進入育雛室后在強烈的燈光下,料、水易被初生雛見到,引起一些幼雛好奇而啄食,其他幼雛相模仿。因此,幼雛會自動吃料、飲水。在前幾天,可把飼料撒在報紙或塑料布上,供雞自由采食,每次喂給不要太多,以每次采食八九成飽為宜。雛雞料應喂給全價配合飼料。在前2星期每天喂6次,3~4星期每天喂5次,5星期以后每天喂4次,每次飼喂間隔要均勻。
3溫度
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提供適宜的溫度條件能有效的提高雛雞的成活率。育雛室溫度是否適宜,一看溫度計,二看雞群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表現。當溫度適宜時,雛雞表現活潑好動,伸開翅膀,夜間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分散均勻。溫度過低時,表現行動遲緩,縮頸弓背,睡眠不安,雞向熱源附近集中,互相擠壓。溫度過高時,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宜飲水。養殖戶在夜間及大風降溫時,應特別掌握好育雛室內的溫度,以免造成大批死亡。育雛時的參考溫度為,平面育雛,1~3日齡為35℃~33℃,4~7日齡為32℃~30℃,以后每星期降低2~3℃直至脫溫;籠育,第一星期32~30℃,以后每星期降低2~3℃,第六星期降到18~20℃即可。
4濕度
育雛初期相對濕度要大些,有利于雛雞體內殘留卵黃吸收,同時防止雛雞脫水,后期因雛雞呼吸、排泄量的增大,應盡量保持育雛室干燥,有利于減少球蟲、雞白痢病的發生。15日齡以前以65%~70%為宜,15日齡以后以55%~65%為宜。
5通風換氣
雛雞代謝旺盛,呼吸快,雞群密集,需要足夠的新鮮空氣。育雛室內由于呼吸、糞便散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氣,使室內空氣不斷受到污染,如果室內的有害氣體濃度過大,影響雞的健康,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氨氣濃度是表示室內通風是否良好的主要指標。通風和保溫是相互矛盾的,但在強調保溫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室內的通風換氣。
6光照
幼雛視力較弱,為使其早點熟悉生活,方便飲食,平養的前3天,籠育的第一星期,光線應強一些,光照時間盡可能長些。光照時間過長,會促進母雞性成熟,過早開產,并且產小蛋,降低產蛋持續性,光照過強,會引起啄羽、啄肛、啄趾等惡癖的發生。因此,要正確控制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蛋用雛雞第一星期光照每天23小時,第二星期18~20小時光照,第三星期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即可。
7密度
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每只雞占有的食槽位置大小,二是每平方米飼養的雞數。適當的密度是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發育良好的重要條件。密度過大,擁擠,搶水搶料,生長發育不整齊,相互啄斗,惡癖嚴重,室內空氣污濁濕度大,衛生環境差。密度太小,房舍利用率不高。
8斷喙
為了防止小雞發生啄癖,減少飼料浪費,在小雞6~10日齡和10~12周齡時進行斷喙,即切去雞嘴的一部分。方法是用斷喙器,采用直切,上喙斷1/2,下喙斷1/3,并在刀片上灼燙2~3秒,以防止流血,沒有斷喙器的可用電烙鐵代替。
9加強疾病控制
雞病的種類很多,特別是在雛雞階段,抗病力弱,容易感染發病,有些病治好后對以后的生產有較大影響。因此,在管理上,要控制雛雞病的發生,搞好雞舍衛生,保持地面干凈,注意飼料的品質和保存,嚴格淘汰病雞,適當添加多種維生素。除人為因素外,雛雞多是因弱雛,疾病等原因死亡,所以在日常管理當中,要多注意雞群的健康狀況、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