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林地、草場、果園、農田等資源發展規模化蛋雞生態放養。 雞覓食昆蟲、植物、腐殖質等天然資源,適量補料,雞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通過科學飼養管理和安全保健措施等, 實現規模化生產,雞蛋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乃至綠色食品標準。 同時,通過放養雞控制植物蟲害和草害 、減少或杜絕藥物的使用 ,雞糞還田提高土壤肥力,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這是一種農林牧結合的新型生態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 規模化蛋雞生態放養的意義
(一)生產優質雞蛋,滿足市場需求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對化學藥物超標等一系列問題的疑慮,使人們更加留戀起傳統的田園牧雞。 土雞蛋備受青瞇 ,價格居高不下 ,一般放養的土雞蛋比籠養的雞蛋售價高二倍左右。
(二)節省飼料
放養雞自由采食植物性飼料 (草籽、嫩草等)和動物性飼料(蝗蟲、螟蟲等),在夏秋季節適當補料即可滿足其營養需要,節省三分之一的飼料。
(三)投資少
籠養雞需要較規范的雞舍和籠具,投資較大。 而放養雞雞舍建筑簡易,無需籠具 ,投資較小 ,適合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
(四)生物安全性高
田 園 、林 地 、草 場 放 養 雞 ,生 態 環 境好,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飼養密度小。 再加上雞只自由活動 ,采食天然飼料 ,機體健康,疾病少。 特別是山區的草場草坡有大山的自然屏障作用 , 減少傳染病的傳播。
(五)提高養雞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由于省飼料、投資小、疾病少、生產成本低 ,產品售價高 ,規模化生態養雞的有較高收益。
(六)減少蟲害
生態養雞 ,大量撲食多種蟲體 ,配合燈光 、性信息等誘蟲技術 ,可大幅度降低蟲害的發生率, 減少生物農藥的使用量,既保護農作物和果樹、 降低生產成本,對環境和人類的健康也十分有利。
(七)緩解林牧矛盾和農牧用地矛盾
以山場 、林地 、草地放養雞替代放牧牛羊,實現雞上山、牛羊入圈,可以實現資源合理利用,林牧矛盾緩解。 同時能緩解草場的放牧壓力、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草場資源。
總之 , 發展規模化生態養雞好 處很多。 通過壯大龍頭企業、建立農民協作組織、完善產業鏈,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牧工商一體化。 面向國內外市場,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可以做成大產業。 還能為社會增加就業機會 ,有利于農業增產 、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 從總的趨勢看,這是當前養雞業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既有重大的現實價值 ,又有深遠的意義 ,大力倡導,利國利民。
二、發展蛋雞生態放養的優勢
(一)政策支持
近年來,河北省緊緊抓住中國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機遇,加大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 “河北太行山產業帶建設規劃 ” 已將山場生態養雞列為開發重點。 河北“燕山— —太行山區”特困連片地區的 22 個貧困縣, 是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河北省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大力發展山區綠色、無公害柴雞養殖,為蛋雞生態養殖升級提供了有利的宏觀環境。
(二)區位優勢
河北省環抱北京 、天津大城市 ,優越的地理區位,為河北省的農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以及京津冀大經濟圈建設、生態園區 、 假日經濟也為助于特色產品銷售。 同時,區內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也有利于農產品銷售和流轉。 土雞蛋已成為超市、土特產禮品店、農家樂推崇佳品。
(三)資源要素
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光照條件好 ,農業生產條件優越 ,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飼料資源豐富。 西北部多為山區 、丘陵和高原 ,山區面積 11.7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 62%。 有廣闊的林地 、草 山 草 坡 、果 園 等 資 源 ,夏 秋 季節 ,雞可覓食的植物 (籽實 、嫩草等 )和動物 (蝗蟲 、蚯蚓等 )豐富 ,適量補料即可滿足其營養需要 ,節省飼料 ,且昆蟲及軟體動物體內含有抗菌肽,提高其抗病力。 尤其是山區的溝渠、林地的隔離以及大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可減少傳染病的發生。 放養雞養殖密度小,排泄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培植 、改良了土壤 ,有利于生態循環 。放養雞舍及配套設施建設投資較少,在農村勞動力資源多、 經濟欠發達的山區、丘陵地區 ,結合退耕還林 、精準扶貧等項目開展,發展生態養雞。 廣大農村土地資源的整合 , 也為生態放養雞提供了發展空間。 利用林地、果園、草山草坡、農田開展生態放養雞 ,實現立體種養 ,成為農林牧結合的新型生態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產業基礎
經過多年對柴雞的繼代選育 , 產蛋量 、成活率 、飼料轉化率等技術指標顯著提高,“太行雞”已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贊皇縣天然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種雞場、金凱牧業種雞場已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場。 并發展了贊皇縣天然、井經天山、臨城縣綠嶺、涉縣鳳落溝等一批市縣級龍頭企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蛋雞生態放養已逐步形成生產— —銷售體系 ,種雞生產及孵化 、飼料生產 、蛋雞放養 、雞蛋銷售和淘汰雞深加工等環節不斷得到發展壯大。
(五)技術優勢
目前,形成以河北蛋雞創新團隊太行山推廣試驗站為中心的生態放養技術推廣體系, 協同各級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專業合作社,對養雞戶實行送疫苗、送技術、送信息等服務,并對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供及時指導和幫助。 養殖戶積了一些養殖經驗 ,專業育雛 、放養雞的管理 、仿生飼料配制 、疫病綜合防控等一些實用的養雞技術逐漸被養殖戶認可和應用,產蛋量、飼料轉化率、存活率等技術指標不斷提高。
三、制約生態放養雞發展的因素
近年來,我省各地生態放養雞發展較快,土雞蛋也成為超市、土特產禮品店、農家樂推崇佳品。 但市場上銷售的部分土雞蛋存在新鮮度 、蛋殼潔凈度差 、品質差異大 、重金屬超標等問題 ,直接影響著土雞蛋的銷售及生態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 目前 ,生態放養雞場規模普遍較小 ,一般在1000~2000 只 ,一家一場一 “品牌 ”的生產銷售方式 ,組織化程度不高 ,從土雞蛋生產到銷售流轉時間較長,往往超過了雞蛋最佳保存期,且貯存、運輸等條件差,導致土雞蛋新鮮度差。 同時,由于放養雞接觸地面,夏季天熱多雨、運動場泥濘,糞便得不到及時清理,易污染地面、產蛋窩墊料、雞體羽毛,致使土雞蛋蛋殼污濁乃至細菌超標。
另外,放養地的植被狀況也影響土雞蛋質量。 人工種植的苜蓿、草木樨等豆科牧草雞喜食 ,其營養價值高 ,但退化的天然草場和土地條件較差的山地、 丘陵,生長的抗逆性較強的禾本科牧草 , 可食性差。 而且,放養地的植被狀況主要受氣候變化影響。 河北大部地區春、夏、秋季野外有青飼料 、昆蟲 、草籽等可供放牧雞自由覓食 ,土雞蛋品質較好 ;冬季則基本一片荒茫 ,放養雞產蛋率降低 、土雞蛋品質也變差。 不同放養地、不同季節放養雞雞蛋品質差別較大。
以及市場土雞蛋產品雜, 以次充好、籠養雞蛋充當土雞蛋問題嚴重。
上述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土雞蛋的生產 、銷售 ,制約著生態放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四、規模化蛋雞生態放養關鍵技術
(一)適宜放養雞種優選
根據不同的放養場地、雞的生產性能及蛋品品質,并結合市場價格確定適宜放養品種。 選擇原則: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產蛋量高;體型大小適中;產品暢銷。在鮮果果園(梨、棗、蘋果)放養時,為防止雞攀樹啄食果實 ,應選腿短 、飛翔能力差的農大 3 號和烏雞;在林地、果園(干果)、草場及草山草坡放養時,選本地雞種(太行雞)、綠殼蛋雞或配套系雞種均可。
(二)場址選擇與設施建設技術
場址選擇:符合無公害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坡度小于 30 度;放養場地面積一般在 50 畝以上,最好有天然屏障,有足夠放養雞可食的飼料資源。
配套設施:雞舍布列均勻,坐北朝南,間隔 150~200 米;棚舍跨度 4~5 米 ,高 2~2.5 米 ;每棟雞舍 (棚 )能容納 300~500 只的青年雞或 200~300 只的產蛋雞;設計并安裝了自動飲水和供料裝置 (見圖 1、圖2);誘蟲設備 :用黑光燈或高壓滅蛾燈誘蟲;防獸害設備:放養區周圍設置 1.5~2 米高的鐵絲網或尼龍網護欄。
(三)放養雞活動規律及適宜密度
不同飼養密度條件下,雞的活動半徑不同。 隨著飼養密度的增加,雞的活動半徑逐漸增加,但 80%以上的雞活動半徑在100 米以內。 雞的一般活動半徑和最大活動半徑與草場植被和地勢有關。 植被好的山場,雞的活動半徑較小,而退化山場,可食牧草較少 ,植被覆蓋率較低 ,雞的活動半徑增大 ;在平坦的地塊 ,雞的活動半徑最大 ;而高低不平的地塊 ,無論下行還是往上爬行 ,雞的活動半徑均縮小 ;活動半徑還與雞舍門口位置 、朝向 、補料和管理有關 。 一般往雞舍門口方向前行的半徑大 ,背離門口方向的半徑小 ;大量補充飼料會使雞產生依賴性, 其活動半徑縮小;經過調教后 ,一般活動半徑增大 ,對最大活動半徑沒有明顯影響。
以林草畜平衡為依據,確定了適宜放養 密 度 :50~80 日 齡 階 段 飼 養 40~80 只/畝;80 日齡以上飼養 30~40 只/畝為宜。 人工草場的放養場地密度可適當增加,并根據植被情況適當調整。
(四)規模化生態放養補飼技術
通過對蛋雞放養補充技術的研究,包括飼料配制技術 、補料數量 、補料時間和次數的研究,提出了不同飼養期主要營養物質推薦量。 育雛期:在育雛舍內進行,參考該雞種飼養標準。 放養期:在野外采食、奔跑,消耗較多的能量,因此,能量水平要高于籠養雞(5%~10%)。 夏季可獲得較多的青綠飼料,但冬季應注意青綠飼料及維生素的補充,其他營養與籠養雞相當。 放養雞產蛋率要比籠養雞低 10~15 個百分點,因此,適當降低鈣和磷水平。
青年雞早晚(放雞前及歸巢后)補料;夏季補料量視植被及采食情況在該雞種飼養標準減少 15%~20% , 冬季按該雞種飼養標準執行。 產蛋雞早、中、晚補料;夏季補料量視植被及采食情況在該雞種飼養標準減少 5%~10% ,冬季在該雞種飼養標準增加 5%~10%。
(五) 放養雞的發病特點及綜合防治措施
放養雞因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常常接觸污染的飼料、飲水、用具等,發霉變質的飼料以及受外界應激因素 (雨淋 、溫度變化等 )的影響 ,易感染或并發大腸肝菌病。 放養雞接觸地面,病雞糞便污染飼料、飲水、土地,使得蟲卵“接力傳染”。 如天熱多雨、雞群過分擁擠、運動場太潮濕等,均會加快球蟲病傳播。
根據放養雞的發病規律,制定科學的防疫程序 ;采取 “全進全出 ”的飼養方式 ,劃區輪牧。 在遠離雞舍的下風區設雞糞處理場,周圍用網圍住,以防雞刨食。 貯糞池搭建遮雨棚,防止雨水沖淋糞渣造成二次污染。 將清理出的糞便摻加適量秸稈粉及厭氧發酵菌種, 攪拌均勻后放入發酵池。冬季外界溫度低, 加蓋塑料薄膜增溫,在發酵菌的作用下會發酵升溫 。 經高溫發酵,能有效殺死和消除畜禽糞便中所含的病原菌、寄生蟲卵、蠅蛆、雜草種子等。
(六)標準化生產技術
《放養雞場建設規范》 規定了放養雞場的場址選擇、規劃布局、雞舍建筑、附屬設施(遮陽棚、棲架、誘蟲和防獸害設施);《放養雞獸醫防疫技術規范》 規定了放養雞飼養的環境要求 、進雛和產品 、衛生與消毒 、獸藥使用及疫病監測等技術 ,這些標準為放養雞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五、規模化生態放養雞生產經營模式
(一)適合不同區域特點的生產模式
365 天生產模式: 產蛋產肉相結合模式,產蛋 6~7 個月,飼養 1 年出售。 具體時間安排:1 月上旬進雛(冬季育雛),3 月放養(春季育成 ),6 月上 、中旬產蛋 (牧草生產旺季產蛋),元旦淘汰。 生產周期 1 年。500 天生產模式:以產蛋為主模式,產蛋 1 年后淘汰。 具體時間安排:4 月下旬~5月上旬進雛 ,6 月中旬放養 ,10 月上旬產蛋,第二年 10 月上旬淘汰。
兩種模式 ,各具千秋 ,生產中應根據當地情況決定。 在以肉仔雞銷售較好的地方 ,而雞蛋銷售不是主流 ,可以第一種模式為主 ;而以生產雞蛋為主的雞場 ,特別是具有建筑配套的雞場,可以第二種模式為主。
(二) 適合不同養殖規模和發展特點的產銷模式
“公司+科技+基地+農戶” 產銷模式:公司投資建設雞舍 、農戶承包 ,這種經營結構明確了主體之間的關聯性和一體化;統一環境監測 、統一良種雞苗供應 、統一組織生物防疫 、統一提供優質飼料 、統一飼養管理程序 、統一產品生產標準 、統一品牌銷售,這“七統一”解決了雞蛋生產的規模化 、標準化和品牌化 ,政府從政策上引導和扶持; 農戶從主觀上積極參與,提供產品;企業則作為一個市場媒介提供平臺,將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以企業為龍頭、利益為紐帶 、市場為導向 、科研為保障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
“公司+協會+農戶”模式:公司統一收購產品,統一品牌銷售。 協會負責技術培訓、統一聯系雞苗、統一飼養管理程序、統一產品生產標準,協調解決公司與農戶之間出現的問題,尋建利益共同點。 這種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共贏新觀念,全面提升雞蛋產品的質量,使放養雞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公司+科技+農戶”模式:公司與科研單位合作 ,致力于新產品研發 ,生產品牌雞蛋。 公司上掛科研單位,下聯生產基地的農戶 ,生產優質雞蛋 ,提高產品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