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環境要更加美麗就需要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管制,先環保利劍或促養殖業大洗牌,各地環保稅額“量身定制”。那么下面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事宜吧。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要做好大氣、水、土壤三方面的治理工作。從農業來看就是要做好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其中的畜禽養殖糞污問題一直是一大“頑疾”,此次環保稅專門針對養殖業制定了“緊箍咒”,養殖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生態環境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民生問題,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從今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在這樣的關鍵時期,全國敲響了“環保警鐘”,《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以下簡稱環保稅)正式在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要做好大氣、水、土壤三方面的治理工作。從農業來看就是要做好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其中的畜禽養殖糞污問題一直是一大“頑疾”,此次環保稅專門針對養殖業制定了“緊箍咒”,養殖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專家表示,環保稅這把利劍會淘汰掉一些落后的、不重視環保的企業,也會給一些農牧循環型企業、有機肥加工企業及相關設施設備企業等提供很好的發展契機,倒逼更多的畜禽養殖企業轉型升級,走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各地環保稅額“量身定制”
隨著環保稅的正式實施,全國進入一場“環保大戰”。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等25個省市區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相繼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量身定制”公布了當地環保稅適用稅額標準。
不過,這些稅額也并不是固定的。比如上海市就表示,將依據環境承載能力、污染物排放狀況和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目標的變化情況,適時依法對該市稅額標準作出調整。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要角色的河北省,對自身要求則更加嚴格。河北省將環保稅大氣主要污染物和水主要污染物稅額標準分為三檔,分別按照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8倍、5倍、4倍執行。與北京相鄰的13個縣(市、區),雄安新區及相鄰的12個縣(市、區)執行一類標準。
“將環保稅主要污染物稅額標準按地域分為三檔,分區域實施不同的稅額標準,旨在有效引導河北省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河北省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預算處處長劉建偉表示。
農村養殖環保稅的征收,只針對養殖存欄規模大于50頭牛、500頭豬、5000羽雞、鴨等養殖場,對于一些符合免稅條件的則免去稅費。
根據廣東省此前頒布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雞、鴨等家禽養殖場每噸固體廢物(含半固體、液態廢物)的稅額為25元,每30羽家禽為一個水污染物污染當量。如果不作任何環保處理,1萬只雞每月需繳納的環保稅為1683元。一年下來應繳納的環保稅為19836元。
事實上,廣東實行的環保征稅標準,在全國各地處于中等水平,僅略高于國家標準。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湖北等地,征稅標準是廣東的2~8倍。
“環保稅帶來的成本壓力,讓各地養殖業都發生了不小的動蕩。一些生產方式落后的、不重視環保的農場主或者企業,將逐漸退出舞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明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迎來發展契機
養殖環保稅的登場,勢必會掀起一場“優勝劣汰”,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在這場角逐中,一些富有前瞻性發展眼光的企業則迎來了很好的發展契機。
“生產效率低、污染排放多的企業將繳納更多環保稅。相反,生產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的企業可從中獲得好處。”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表示,環保稅實則是對不同企業進行“甄別”,甚至是“分化”。
專家表示,國內養殖企業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現代化、標準化的大型養殖場在前期環保設備投入等方面較為充分,有充分的優勢可以享受稅收紅利。
相對應的,養殖場要解決環保問題離不開現代化環保設備的支持。“環保稅的實施對畜牧業設備企業來說也是個大好機遇,國內外企業都比較看好中國的市場。”北京京鵬環宇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繼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目前,國內設備企業也在逐步加強和國外企業合作的機會,以提升企業本身在國內環保方面的服務質量。
在王明利看來,對占有耕地、草地資源比較多的企業也是最有利的。還有就是對于“大群體小規模”(即單體規模較小而群體規模較大,如國內的溫氏集團、襄大集團等)的企業來說,比單體大規模的企業更有優勢。“大群體小規模”的發展模式更容易實施種養結合和農牧循環,更容易做好環境污染治理。
此外,有機肥加工類企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比如,施可豐生物有機肥公司,建立了專業化肥料處理利用中心,集中收集處理了周邊30公里內的20多萬噸糞便,年生產有機肥2萬噸,每噸肥料成本300~400元,售價600元,實現了商業上的可持續性運行。
“種養結合”是最經濟最有效的方式
有了環保稅,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在高繼偉看來,環保稅只是起到助推作用,人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改變發展理念,向國外先進模式“取經”。
與國際相比,我國在養殖環保方面相對比較滯后。世界公認的“養豬王國”丹麥早就開始將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手段和多種政策鼓勵措施相結合來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管理。
丹育貿易有限公司首席商務官楊磊介紹,丹麥法律規定,養殖場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土地來種植農作物。養殖的規模根據土地的面積而定,也就是說,養殖場的生產規模必須與可消耗糞肥的土地面積一致。他們的種養結合模式走在了前面。
“丹麥、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盡管養殖業分布很密集很緊湊,但是一到那里的農村,哪哪都是風景,養殖場也是環境很好,他們的農業生產不但沒有給環境帶來多大的污染,還在不斷提升養殖管理水平。”高繼偉說。
高繼偉表示,越是環境好的養殖場,生產出的肉蛋奶的品質也越高。越是做好種養結合、環境友好型的養殖場,畜產品的品質也更有保障。
而丹麥恰恰證明了這一點。近100年來,歷經幾代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丹麥取得了全世界對其安全優質豬肉的高度認可。丹麥出產的有機食品也是歐洲首屈一指的。
王明利表示,種養結合是目前解決畜禽廢棄物污染問題最經濟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丹麥的種養結合模式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我們可以規定一頭奶牛必須配套兩畝地,5頭豬配套一畝地,用這樣的規范來保障畜禽排出的糞污通過適當的處理后,被土地‘消化吸收’掉,這樣既培肥了土壤又解決了環境污染,完全是一種雙贏的方式。”
專家表示,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已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放錯地方的資源”,促進畜牧業綠色、健康與可持續發展,讓土壤恢復生命,讓鄉村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