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三年,蛋雞行業里,可能大家聽得最多的,最火熱的,就是規模化,新建幾十萬,上百萬,上千萬只等,中大型規模化蛋雞場,越來越多,數字在不斷被刷新,地區最大,省級最大,全國最大,亞洲最大等排行榜和稱呼都來了,沒有最大,只有更大,一聽到這些數字時,牽動整個行業的神經,似乎規模化已經是必由之路,實際是這樣嗎?
我曾今做過粗略統計(不一定完全精確,僅供參考),全國實際單場存欄產蛋雞在20萬只以上的所有雞場,總存欄量1個億都不到,產蛋雞如果按照10億只計算,這個比例不到10%,還是比較小的,這個規模群體存欄數,每提高10%,需要增加1個億的存欄量,這得建多少個百萬蛋雞場?
雖然最近這三年,媒體報道新簽約或者新建很多百萬蛋雞場,但是從目前推進速度看,還是較慢,達到滿欄100萬只的,仍然較少,一期20萬只左右推進,速度較慢!
但是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規模化蛋雞養殖企業,比例會大幅度提升,為什么會這樣?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看法:1.環保政策;2.食品安全;3.投資成本;4.消費認知,需求,渠道的改變;5.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6.行業大環境變遷;
第一:環保政策的推行:近幾年,環保政策的推行,在蛋雞養殖行業,也形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中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環保政策的深入,部分地區禁養和限養,在一定程度上,去掉了一部分蛋雞養殖存欄量,這部分存欄量,多數以小戶或者適度規模戶(當前的適度規模戶,基本也就算是小戶了)為主,中大型雞場,很少有限養或者禁養的!
部分小散戶,由于受到自身條件局限,雞場場址在禁養區或者限養區,或者硬件設備落后,或者資金儲備不足,對設備升級改造,糞污深度處理,再建廠資金儲備等不足,一旦被限養或者禁養,則多數會自動退出行業。
中大型蛋雞場,多數以企業性質投資,在選址和運營方面,多數以標準程序運營,會提前考慮到周圍布局和未來需求,即使有些逐步擴大規模的規模化蛋雞場,被禁養或者限養,一般也都會另覓地方,重新開始,受到的影響較小。
這里重點談一下,蛋雞場配套的糞污處理,當前,還未有一款既方便經濟實惠,又適合全國各地區蛋雞場的方案,不同的地區,不同規模和經濟實力的蛋雞場,得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案,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需要同行繼續共同摸索!
環保政策執行,雖然從今年開始,有所緩和,但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蛋雞養殖同行,必須重視的,雞場環保要求不達標(糞污處理,育雛育成舍采暖設施,雞舍臭氣等),仍將是蛋雞養殖的一道硬杠!
第二:食品安全,這個是所有雞民朋友的一道紅線,以前蛋雞養殖是在后臺看不見,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嚴格的監管,后臺變前廳,展現在大家面前,雞蛋面臨著隨時的監測。近些年,時不時有媒體報道某些雞蛋監測不合格,養殖場受處罰的。
食品安全是一道紅線,必須做到,而對于更多小散戶,雞舍條件一般,外界氣候變化,對雞舍內部環境影響較大,加上多數傳統老養殖區,雞舍周圍養殖密度大,有些養殖戶觀念和技術更新慢,導致開春或者入秋氣候變化大時,易引起疾病,特別是一些傳染性疾病,波及周圍,疫病最終的治療,還是得依靠藥物,這就與無抗相悖。
而對于更多中大型養殖場,密閉式雞舍,搞好雞舍內部管理和環控,則相對不會受到外界氣候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有利于降低疫病發生的風險,從而減少藥物的使用機率!
當前,很多縣級及以上城市主流商超或者蛋商提貨,基本都要求無抗雞蛋,這對于更多小散戶或者適度規模蛋雞場,是個不小的壓力,如果蛋品質不好保證,未來的市場銷售渠道,越來越窄!
這也是為什么有很些蛋商,或者食品廠,或者上游雞蛋需求方,開始嘗試自己建廠養雞,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第三:投資成本,近些年,蛋雞養殖設備不斷更新,越來越先進,隨之而來的,是投資成本的逐年上升,現在按照當前一些中大型規模化投資成本看,一只雞投入,普遍在百元以上,這不是普通小養殖場所能承受的。
而按照經濟型雞舍為主的適度規模化養殖場建場數據看,從新建雞場,到裝上雞養到160天左右收支平衡,一只蛋雞的投入,也不會低于100元,蛋雞養殖,已經不再是普通農民能夠干的起的行業了,整個畜牧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
為啥要上更先進的設備,一方面可能對于更多的中大型企業,是為了未來布局,當所有養殖場都在一個起跑線上,規模和設備差不多時,那產品就可以同等比拼,但當平衡被打破,有人硬件和軟件都上去了,那比拼就失衡了。另一方面,人力成本是一大塊,工人越來越不好招,只能上設備,讓設備養雞,人管理設備,減少對人工的需求和依賴。
舉個栗子:有個雞民朋友原來雞蛋做供港的,雞舍在很早以前,算是比較先進了,但現在再回頭一看,周圍雞蛋做供港的,硬件和軟件設備,都非常先進了,競爭激烈,港商對供貨商硬件設備和質量也有更高要求,再做供港,已經很吃力了,面臨兩個選擇:要么放棄供港,轉做國內,要么花大價錢,建更好的場區,上配套硬件設備!
這是當前很多中大型蛋雞養殖企業,一樣面臨的問題,大筆的投資,要考慮到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實用性和經濟性,而非眼前!
第四:消費認知的升級,需求的改變,營銷渠道的改變:雞蛋作為生活品,不再是稀缺品,存欄供應量和消費量的飽和,大眾化鮮蛋,帶來的,一定是價格競爭,到最后生產端沒利潤時,帶來的一定是產品質量的下降!
作為70后,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消費主流群體的崛起,對特色雞蛋,個性蛋,保健蛋等,有了一定市場需求。原來雞場生產雞蛋,到蛋點,蛋點再到一級蛋商,一級蛋商到網點或者商超食品廠等模式,隨著互聯網推進,逐漸在被去中間化,網絡扁平化,快捷化,帶來的社群消費,營銷渠道的改變等,讓整個消費,需求,供應,生產端悄然發生變化。這些,對于更多小型蛋雞場來迎合改變,是很難的,精力,觀念,人員配備,資金配備等,都是個難點。
第五:農村人口結構變化,隨著前幾年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鎮化發展推進,中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還好,農村人口較多,但在較偏遠地區,農村留守人口越來越少,特別是青壯年人口,務工,就醫,就業,教育,養老等資源,逐漸集中到經濟發達城市,很多年輕人隨著就業融入城內,安家落戶,農村老家,變成這一代人兒時的記憶!
這一輩適度規模化養殖場從業者,從業者10年以上的,普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雞舍的建造布局較為簡單經濟,最多10年后,普遍面臨接班和房舍改建擴建問題,而進城的下一輩,是很少愿意回農村從事養殖業的,會進一步減少小散或者適度規模化蛋雞養殖群體!
第六:大環境變遷:一些傳統行業的發展,過剩這個詞是不稀奇的,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大投資,低回報甚至是無回報,是很多行業面臨的問題,蛋雞行業也一樣,產業鏈的中上游,很多分支行業,例如:種源,飼料,動保,蛋商,食品加工企業等等,發展遇到瓶頸期,或者想繼續在產業鏈擴張,為來來布局,保證利潤的增長,必然會沉到終端來搞養雞,終端養殖,是個大的吸金池,可以容納更多資金進來,這帶來的,必然是規模,硬件,軟件的升級!
國內現在雖然中產群體在增多,但多數都直接或者間接與農結緣,加之飲食結構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雞蛋仍以鮮蛋消費為主流,深加工會有一定市場,但是比例不會提升太快,盲目照搬國外發達國家雞蛋消費結構和數據,會引起誤區。
而傳統的鮮蛋市場,賦予不了太多的元素,也就決定了消費的價格,不可過高,偏離大眾市場,則銷量注定難以維持,大有大的優勢,只要有足夠的利潤支撐和產業布局,市場需求,還是足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