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辦、白羽肉鴨工作委員會和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承辦的第三屆(2019)中國白羽肉鴨發展大會暨會員代表大會在山東日照成功舉行,來自肉鴨產業鏈各領域代表共700余人參加。《國際家禽》等多家媒體受邀出席此次會議。
開幕式由中國白羽肉鴨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生雨主持,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禽業分會秘書長宮桂芬,中國白羽肉鴨工作委員會執行主席、益客集團董事長田立余,白羽肉鴨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王兆山分別致辭。今次論壇上,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王宗禮,中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處長王建,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何新天清華大學教授蘇文忠,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侯水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計成,以及山東益圓農牧機械科技總經理范永剛等多位出席領導和專家圍繞“模式創新、生態環保、消費升級”主題做了報告并就肉鴨領域肉鴨養殖與環保、提質增效、食品安全與消費升級、行業發展存在的機遇和挑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和解讀,
王 建:鴨脖等快消品牌強勢崛起,產業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
中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處長王建
近幾年,全國家禽年出欄量在120億只左右,其中肉鴨占比1/4,年出欄25億~30億只的肉鴨產業,是中國畜牧業的支柱產業。
中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畜牧處處長王建認為,產業面臨的挑戰依舊嚴峻。首先,產業生產競爭力不強,核心種源仍要從國外引進,到岸價不及國內價格一半;其次,產業體系不完善;再次,養殖及其他鏈條資源依舊緊張;最后,養殖環保壓力很大,種養分離等導致畜禽糞便的再利用成為一個行業難題。
王建表示,較好的品種、較高的生產效率、迎合消費水平的產品價格、鴨脖等快消品牌的強勢崛起,都大大刺激并帶動了白羽肉鴨產業的發展。
何新天:畜牧業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
中國畜牧業協會秘書長何新天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整體已大幅度提升,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隨著國家多措并舉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增強消費能力,推動消費穩定增長,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形成國內大市場,必然對畜牧業生長產生強大的拉動力。
何新天說,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有以下有利因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產業地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大力發展畜牧業、決勝脫貧攻堅賦予畜牧業重要歷史革命、消費結構升級創造新的社會市場機會、畜牧業科技注入新功能。同時目前我國畜牧業保持著穩中有進的發展勢頭:非洲豬瘟的防控、畜禽糞污處理、糧改飼政策以及我國主動應對中美摩擦等都取得了很好的進步。但是,我國畜牧業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重大動物疫病風險增大、環境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以及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增大。
侯水生:全國肉鴨出欄量達35億只,2019年肉鴨生產將有更大提升
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
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在這此大會上透露,2018年,經過對全國22個主產省市區的統計,肉鴨出欄量達到32億只,總產肉量約為682萬噸,總產值達到1049億元。若加上其他地區,2018年全國全年肉鴨出欄可達35億~36億只。
侯水生分析說,按品種劃分,北京鴨(白羽肉鴨)的出欄量占比高達77.60%,約合24.68億只;麻羽肉鴨和番鴨的出欄量分別為5.31億只和2.05億只,占比分別為16.16%和6.24%。以上三個肉鴨品種的體重和單價較為懸殊。如白羽肉鴨、麻羽肉鴨和番鴨的體重分別為3.05千克/只、1.75千克/只和2.50千克/只,單價則分別為29元/只、42元/只和60元/只。三者的全凈膛率均為76%。
從整個肉類產業來看,鴨肉占到了2018年中國肉類總產量的8.01%,在禽肉中的占比達到34.20%。侯水生指出,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我國傳統的肉鴨飼養條件都太過簡陋,不僅生物安全風險大,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亟需解決這些“歷史欠賬”問題。他介紹了幾種新型的肉鴨飼養模式,包括發酵床/厚墊料飼養模式和多層網上飼養或立體籠養模式。而通過比較不同模式的飼養效果發現,“網上飼養+發酵床”的模式對于提升料肉比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且對致病菌的控制更為有效。
侯水生分析指出,相比2017年,2018年全國肉鴨總產值提高了近200億元。2019年,受非洲豬瘟的影響,消費者對豬肉的消費將出現下降,因而會轉向消費其他肉品,相信今年肉鴨的生產以及產值將會有一個更大的提升。